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什么生肖
意思是: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出处:《小松》
原文:
《小松》
【作者】杜荀鹤【朝代】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无人欣赏,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人贫智短打一动物
人贫智短打一动物是鼠。有一句老话叫做“人贫志短,马瘦毛长”,而“鼠目寸光”也用来形容眼光短浅、缺乏远见,这可以看作是人贫志短的象征。
1、人贫智短这个成语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现实中一些人的状况。当人们处于贫困状态时,他们可能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2、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贫困的人都会智短。许多成功的人在早期都经历过贫困,但他们通过努力和智慧克服了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3、现在我们回到“人贫智短”这个成语所描述的场景。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一种动物——老鼠。老鼠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小的动物,它们常常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老鼠的智慧和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
4、“鼠目寸光”这个成语也与“人贫智短”有些相似。它形容的是目光短浅、缺乏远见的人。老鼠因为其小巧的身形和短暂的生命周期,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这种特性。
用人贫智短造句
1、虽然他家境贫寒,但他却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智慧,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虽然他出身贫寒,但他从不自怨自艾,反而用尽全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3、虽然他家境不好,但他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大的贡献。
4、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他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到与众不同。
5、即使在贫困的环境中,他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到出类拔萃。
6、他的智慧并不因家境贫寒而减弱,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7、虽然他生活条件不好,但他却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无限的可能。
8、即使在贫困的环境中,他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9、他的智慧和勇气并不因家境贫寒而消失,反而更加引人注目。
10、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他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到举世无双。
不识一丁是什么生肖
不识一丁是生肖牛,因为古时讥笑目不识丁者为"瞎眼牛"。由此综合分析目不识丁可以是牛。
成语典故
典故一
从前,有一个姓丁的财主,因为自己不识几个大字,吃尽了不能识文断字的苦头,他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多识些字。可是他的儿子就是不争气,换了几个老师,也没学会一个字。丁财主急了,贴出榜文,称凡能教会他儿子一个字,赏银十两。
有一个穷书生路过这里,看了榜文,便上前揭了榜文,来到丁家当了老师。这个书生从最简单的字教起,可丁少爷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就是记不住,急得书生团团转,又恨又气。
于是,他想到丁少爷的姓,也就是“丁”,又简单又好记,他便写了一个“丁”字,对丁少爷说:“‘丁’字一横一竖钩。你说一遍。”
丁少爷学着说了一遍,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一横一竖钩。书生领着少爷反复地念,直至口干舌燥。书生问丁少爷:“这个字念什么?”丁少爷顺口道:“丁。”书生特别高兴,总算教会了一个字。
第二天,丁财主想考考儿子,看他学会了几个字。书生怕少爷忘了,又嘱咐道:“你姓的‘丁’字是一横一竖钩。”少爷怕忘了挨责备,一个劲在心里默念“丁”字一横一竖钩。见了丁财主,书生写下一个“丁”字,说:“少爷,快给老爷念念这个字!”
丁少爷看着“丁”字发呆。丁财主虽不识几个字,但“丁”字却还认得。他见儿子念不出来,十分着急,便想提示提示。
他说:“你说咱们家姓什么?”丁少爷脱口而出:“咱家姓一横一竖钩。”丁财主一听,大怒,骂道:“混蛋,你不认识别的字,怎么连自己姓的‘丁’字也不认识。”
书生见丁少爷是个大笨蛋,白费了一片心思,立即向财主告辞走了。
典故二
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将韦雍和张宗厚经常在一起喝酒,那时天下太平,边关没有战事,这些将士没有事做。他们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练武不如练文,你们能拉满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由于“个”与“丁”接近演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