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个拆字联
【第一联】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解释:上联将“品”拆成三个“口”,“泉”拆为“白水”;下联把“竺”拆成二个“个”,“仙”拆成“山人”二字。上下联拆字自然工整,更表达了悠然闲适的心境。
【第二联】
欠食饮泉,白水岂能度日
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
解释:上联“欠”、“食”是一个“饮”字,“白”与“水”是一个“泉”字;下联将“才”与“门”组成“闭”字,“卡”拆为“上”“下”二字,与上联相对甚妙。
【第三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解释:上联的冻和酒取部首,成为后半句的扩展;下联的切和分用同样的方法,回应上联的尾句,拆字干净利落,顺理成章。
【第四联】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百年匹配,巳酉两属相当
解释:古时没有钟表,半夜生孩子,既可能为亥时,又可能在子时,故难定。下联把“配”字拆为“巳酉”两生肖,有根有据。
【第五联】
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二人抬木迈步来,人短木长
解释:上联四口人围住一只犬,正是一个“器”字,四口对一犬,是口多犬少;下联“来”的繁体字是“木”字腰窝两个小“人”,木头挺长,人却极短,可谓天衣无缝。
【第六联】
妙人儿倪氏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解释:上联是“妙”、“倪”二字拆开,下联将“大”和“诸”二字拆开。
苏东波名联
加字改狂联戒骄戒躁
苏东坡少年时天资聪颖,方才出众,常受到父亲苏洵的诗朋词友的赞许。众人的溢美之间,令苏东坡有些昏昏然,忘乎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年少气盛的苏东坡在书房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日老苏来到苏东坡的书房,看了门口的这副对联,不禁双眉紧蹙,对儿子的盛气凌人之语深感不安,于是找来几古书交给苏东坡,嘱咐他仔细研读。
老苏选的几本古书文辞深奥,所以苏东坡对书中的许多文词不认识,更不理解,这时才领悟到学无止境,深感惭愧,并深切地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就在上下联各加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此以后,苏东坡虚心学习,勤奋攻读,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巧对数字联获准入试
苏东坡乘船出川,赴京赶考,因风急浪大延误了时辰,主考官自然不准入场应试。苏东坡诉说了延误时辰的原因,请求主考官破例。主考官觉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有心网开一面,但又觉得不可轻易放过,便出一上联为难于他:
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上联嵌进数字一至十,对应难度甚大。苏东坡才华横溢,稍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
上联以顺序嵌数,下联以倒序嵌数,不落槽臼,对得工巧,主考官其为满意,准予他入场应试。
竹联抒壮志宁瘦不俗
竹为“岁寒三友”之一,苏东坡十分喜爱翠竹,并书竹联以自勉: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宁可瘦身,不可入俗,以竹之高风亮节鞭自己,令人钦佩!
一串铜元宝一个书名
苏东坡晚年不但工于诗词书画,对禅宗也产行了浓厚的兴趣,游寺院,拜禅师,在湖北黄州结识了有名的佛印。佛印禅师虽为佛中之人,但也精于诗司歌赋,且性格开朗幽默;苏东坡才高八斗,也是性情诙谐风趣,所以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一日,苏东坡过江去拜访佛印,并递给一副画给他,请他猜画中之意。佛印见画上画一僧人左手摇羽扇,右手拿经书,略为思索后便说:“此乃《关睢序》中的两句话: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苏东坡点头称是。
来而不往非礼也!佛印大师从柜中取出一半铜钱,对苏东坡说道:“这串铜钱共有二百五十文,正好猜出一书名,今儿特向大学士请教。”
由二百十五枚铜钱猜书名,确有些玄乎:但苏东坡聪颖过人,并未被谜难倒,沉思片刻后将手中的扇子在禅师面前展开,用另一只手在扇而上书空“千字文”三个大字,笑着说道:“正确与否?”佛印禅师抚掌笑道:“居士果真是奇才也!”
动作多怪异哑谜道别
苏东坡匆匆忙忙地找佛印禅师,此时大师正在禅室参禅,不便打扰,小和尚请他到禅师卧室等待。小和尚奉上香茶,苏东坡喝了一口,便命小和尚找来一根木棍,他手持木棍对着盛入果品的碟子一阵敲打后,又将碟中的橙子放在地上推起来,接着又用木棍在窗纸上捅了四个窟窿,最后对小和尚说:“请你禀告禅师,只说我苏东坡来找过他。”说完便走了。
禅师参禅完毕,走出禅室,小和尚急忙忙迎上去前去将苏东坡的系列怪异动作如实讲出。禅师听后先是一愣,接着笑着说道:“苏学士是用打哑谜来向我辞行的。”见小和尚一脸迷惑,禅师解释说:“苏学士用木棍打碟,意即打迭;在地上推动橙子,意即行程;在窗纸上捅了四个窟窿,意即加四川。这一系列动作看来怪异,其实他是来向我辞行回四川眉州去也!”
中药巧入联妙对名医
一代文豪苏东坡,对医道也非常精通。杭州城外的名医庞名安喜欢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志趣相投,苏庞二人结为莫逆之交,来往密切。
一日,庞名安排城拜访苏东坡,进得苏府,只见书房门前挂着两只灯笼,不由得触情吟出上联:
灯笼笼灯纸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听了稍一沉思,立即续出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
苏庞二人相视一笑,便走进后院,庞名医见后院中翠竹葱葱郁郁,生机盎然,又吟出了上联: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立即笑对:
防寒尤妙小柴胡
进入花园,二人品茗谈笑,十分投机,庞名安又见园中玫瑰花盛开,香气溢人,不觉又诗兴大发,赞叹道: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随口对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天色渐晚,庞名安拱手告辞,对苏东坡的盛情款待致以深深的谢意: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摇手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苏庞二人吟诗作对,句句不离医药行当,其中纸壳即枳壳,半下即半夏,还有防风、陈皮、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等,皆为中草药名;药名入联,妙趣横。
山水田园画佳联寄情
江西才子黄庭坚久仰苏东波的大名,意欲登门拜师,但又觉得鼎鼎有名的大学士岂肯轻易接见无名小卒?修书一封投石问路。
时隔不久,黄庭坚收到了苏东坡的回信,展开信笺一看,却只见“笕”字一个。为什么只以一个“笕”字作答?黄庭坚很快领悟出来:“笕”字由个、个、见三个字组成,意为“凡愿光临者,个个相见”。大学士答应接见,黄庭坚自是喜不自禁,于是带着自己的诗稿前往苏府拜师求教。
自此,黄庭坚成为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与秦观、晁补之和张来三位书生成为“苏门四学士”。
苏黄师生二人情深谊重,常即兴出句对句,既尽显才华,又陶冶情操。有一次苏东坡出句: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不假思索对出下句:
柳边垂钓,柳线常伴钓线悬。
这幅寄情于山水田园的人物写生对联,匠心独具。
巧设无字谜季常射虎
宋神宗元中三年(公元1069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史,结交了诗友陈季常。二人常在一起吟诗猜谜,消愁解闷。
一日,苏东坡对书童虎儿说道:“你到陈大人家中去取包东西来。”虎儿问道:“相公令小人去取何物?”苏东坡笑道:“你头戴草帽,足登木屐,到了陈大人家,他自会明白的。”
虎儿“戴草帽”,即人字上面一草头;“穿木屐”,即人字下面一木字,合起来便是“茶”字。
寺庙撰茶联冷嘲势利
一日,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寺院主持见是一位身着普通衣衫的陌生人,就随口说了句:“坐。”并吩咐小和尚:“茶。”
来到正殿,苏东坡全神贯注地欣赏字画,主持意识到这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另眼相看,连忙说道:“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
小和尚敬上香茶,主持便与苏东坡攀谈起来,这才知道来客意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肃然起敬,于是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说道:“请上坐。”又连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临别前,主持请苏东坡题写一副对联,苏东坡触景生情,奋笔疾书: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谐音和回文一联双巧
有一天苏东坡拜访法印和尚,此时法印正在作画。苏东坡见法印画的是荷花,不觉文思涌动,吟出上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这上联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称之为“回文联”;但是倒读时须将“上”与“尚”,“荷”与“和”这两组谐音巧用,此乃“谐音联”。既是回文联,又是谐音联,要对仗工整,难度甚大,法印一时对答不上来。
几天之后,法印和尚外出,只见一尼姑手提酒壶从倪家村出来,回庵堂而去,不觉灵机一动,连忙找到苏东坡说出了下联:
钱沽倪酒尼姑钱
下联也可倒读,也须将“沽”与“姑”,“倪”与“尼”两组谐音巧用。回文联,谐音联,一联双巧,巧夺天工。
楹联嘲俗僧佛印捧腹
有一年,苏东坡漫游名山,来到一座古寺。寺中方丈早已闻知苏东坡乃翰林学士,不但诗词散文称雄一世,而且工于书法,于是请苏学士为寺庙书写一幅楹联,以示风雅。
进庙之前,苏东坡曾听附近老百姓说过,虽然老和尚的请求。但稍一思索后,计上心来,便命老和尚笔墨伺候,书写一联:
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
老和尚读罢楹联,兴高采烈;大学士如此赞扬老衲德高望重,高徒满门,真乃三生有幸也!于是请能工巧匠将楹联精心镌刻,挂在院门两侧。
时隔不久,佛印禅师也云游到这座古寺,看到了好友苏东坡书写的楹联,不禁捧腹大笑。老和尚大惑不解,向禅师探问究竟,禅师解释道,“一”字,“夕”字,加上“化”字去掉人旁,合起来就是一个“死”字;“千”字,“八”字,再加上“凡”字去掉一点,合起来就是“秃”字,这对你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吗?
词谜表心迹倾慕淑女
重阳佳节,苏东坡特邀著名才子秦观在秋香亭饮酒赏菊。酒至半酣,苏东坡突然问道:“少游(秦观字少游)贤弟才学名扬四海,潘安之貌谁人不知,为何至今尚未择佳偶婚配?”
秦观连忙拱手答道:“小弟并非草木,岂能无情?我心中仰慕一位窈窕淑女久矣,只是难已启齿也。”
苏东坡笑道:“但不知少游弟看中了哪家闺秀,请如实道来,愚兄定当牵线搭桥,促成良缘。”
秦观沉吟片刻,即兴赋词一首: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已心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吟诵毕,秦观说道:“这是小弟制的一个字谜底是一个苏(苏的繁体字)字,原来这位才子仰慕的是胞妹,于是抚掌笑道:“既然如此,也不是什么难事,那就包在愚兄身上了。”
妙联相戏谑兄妹情深
老苏名询,乃博学名儒,生二子,大苏名轼,小苏名辙,皆有文武经纬之才。老苏、大苏、小苏,也称“三苏”。苏洵还有一女,名曰小妹,也是聪明绝世,吟诗作对并不亚于两位兄长。
有一晚,苏东坡出一上联请小妹应对: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上联镶嵌入“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曲牌名,以曲牌名组联,倒是新鲜事,苏小妹一时对应不出。正在为难时,只见月光下一丫环端着酒菜款款而来,苏小妹触情生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下联嵌入了“虞美人”、“红绣鞋”和“步步娇”三个曲牌名对应得恰到好处,苏东坡拍手称一日就就餐,餐桌上有一剖两开的咸蛋,苏轼一时来了雅兴,随口吟出:
咸蛋切开身两叶,内有黄金白玉;
苏轼吟完,两眼直盯着小妹,小妹立刻意识到,兄长在向我挑战。恰巧小妹手拿两裂开口子的大石榴,便不假思索,随声答对:
石榴裂嘴坛一个,里藏珍珠玛瑙。
小妹对答如流,大哥打心眼里佩服。
清明时节,老苏带着二子一女郊外踏青,中途遇到大雨,四人只得寻一寺庙避雨。小妹见庙内红烛熊熊,香烟缭绕,于是吟道:
红烛流泪,恐怕是火烧心痛;
小妹吟完,也拿两眼直盯着大哥,苏轼领会到这是小妹在回敬。这时小和尚敲木鱼念佛经的声音提醒了,于是朗朗对道:
木鱼敲响,实在是棒打头晕。
平日里,苏东坡常与小妹互相戏谑取乐,体现出兄妹之间的骨肉之情。因苏东坡满嘴胡须,小妹嘲知道: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东坡不甘示弱,针对小妹前额较为突出予以回敬: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就苏东坡下颏较长再次予以嘲讽: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东坡也就小妹双眼微眍再次回敬: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诗谜牵红线天作之合
苏东坡心想:“秦观与小妹乃天生一对,地设一双,为兄尽力促成这美满姻缘。”回家之后找小妹谈心,自然是先大力夸奖秦观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再将秦观作词设谜仰慕小妹之事如实转达。
能得到少年才子的倾慕,苏小妹芳心为之一动,但又转念一想,秦观真的是兄长所说的那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吗?兄长会不会有意将他美化拔高?既然他作词设谜求婚,我所不也作诗设谜试探一番?于是取过香笺,挥毫写下诗谜一首交与大哥:
展翅翱翔,飞鸟归房。小人掌印,凿壁偷光。昔日为雄,远镜闲逛。娃娃献计,红热具藏。
苏东坡将诗谜转给秦观,秦观接过仔细一看,笑着说道:“小妹的诗谜谜底乃八位古代名人也。”说着便提笔在诗谜后写上八人的名字:张飞、关羽、孙权、孔明、陈胜、陆游、孙策、朱温。写完便交给苏东坡,请苏兄转交。
苏小妹接过兄长转来的香笺,连忙点头赞道:“高邮才子果然名不虚传,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苏东坡一听大喜:因相府求亲一事,小妹的才名饮誉京城,慕名求婚者不计其数,小妹均未选中;唯有高邮才子秦观才打动了小妹的芳心,真乃天作之合也。即将小妹的赞扬之语转告秦观,秦观便吉日往苏府求亲,得到苏老泉的应允,苏东坡了一番心愿。
投石击缸水舅兄解围
秦观金榜题名,即在苏府与小妹完婚。婚宴之后,秦观送走客人,来到洞房,只见房门紧闭,只有一名丫环守在门前。秦观好生疑惑,便对小丫环说道:“洞房花烛夜,为何不开门迎本姑爷?”丫环答道:“小姐有令转告新姑爷,这里有三个纸封,内有三个题目,另有玉、银、瓦三盏。如果新姑爷三试具中,便可饮玉盏内美酒三盏,进入洞房歇息;如果二试中了,一试不中,请用银盏内清茶解渴,等到明晚再试;如果一试中了,两试不中,那只能呷口瓦盏内的淡水,罚在书房读三个月。”秦观心想,本人在礼部大试,一举成名,中了制科,今日之三试,有何惧哉?便命丫环取第一个纸封拆开,抽出花笺一幅,上书五绝一首: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观是何等聪明之人,很快就悟出四句诗的含义:铜铁投入洪炉冶炼,“化”也;蝼蚁爬上粉墙,“缘”也;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天之下地之上,乃“人”也。小姐分明是用“化缘道人”讽刺于我!为何说小姐是讥讽秦观呢?这就不得不说秦观岳庙化缘的故事。
秦观久闻苏小妹乃才女,但又听到传闻小妹其貌不扬。传闻归传闻,眼见为实,总想与小妹面晤。事有凑巧,秦观打听到苏小妹将于二月初一到岳庙烧香,于是便于当日打扮成游方道士到东岳庙面试。苏小妹烧香之后,出得殿来与等在殿前的秦观不期而遇,秦观急忙迎上前去双手合十打了个问讯: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慌忙施万福还礼:
道人何德何能,敢于布施?
碰了个不硬不软的钉子,秦观也不恼怒?又上前道: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边走边答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秦观紧跟上去又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一边上轿一边说道:
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灾!
经过这次面试,观不但亲身体验到苏小妹不愧为苏门才女,而且亲眼看到苏小妹仪态万方,更是爱慕不已。
因有这段经历,秦观成竹在胸,提笔作答,待要下笔时,秦观心想:单以化缘道人四个字作答,显示不出自己的才华,于是略一思索,便题诗一首于后: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环将花笺拆成三叠,从窗隙中塞进,小妹见郎君以“化缘道人”四个字冠首题诗作答,满意微微一笑。丫环拆开第二个封袋抽出花笺递给秦观,只见花笺上又是七律一首: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观稍一推敲,早已心积肚明,前一首诗四句暗藏四字,这一首四句暗藏四个人名:强过爷,胜过祖,此乃孙子有权,意即孙权也;凿壁偷光乃一孔明也;常忆“”慈母手中线“儿子思念母亲,暗指孔子的孙子——子思;老翁即太公,倚闾意为望,暗指姜太公望。秦观提笔——注明,二试轻易过关。
秦观拆开第三幅封袋,只见花笺上出一上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心想,本人五六岁便会对句,今日要求对出下联,有何难哉!待到提笔续对时,却犯难了,这上联出得巧,下联要对得珠联璧合,确非易事,尽管苦苦思索,仍不得其对。
此时苏东坡尚未就寝,出来随便行到目前为走,忽然看到秦观在庭中右手作推窗之势,口中念念有词,闭门推出窗前月。苏东坡是何等聪明之人,观此情景便断定出:这一定是小妹出对难郎君,妹夫身处困境,我何不助他一臂之力闯过难关!但他反复构思,也一时寻不出佳句应对。正在危难之时,偶然见秦观站在一只花缸前,一边看水,一边沉思。眼前的情景,激起了苏东坡的灵感,下联应景而生。正待上前口授但转念一想,如果小妹知道是我面授机宜,岂不有失妹夫的体面?好一个苏东坡略一沉思,计上心来,便从地上捡起一块砖片,投向花缸中。一石激起层层涟漪,天光月影随水浮动,由此激起了秦观的灵感,于是提出来笔对出:
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环将第三个试卷递出,房门立即呀的一声打开,房内走出又一个丫环,手持银壶,将美酒倒进玉盏之内,献与新郎道:“请新姑爷畅饮三盏,权当花红赏劳。”秦观志得意满,连饮三盏,由丫环拥入洞房,才子佳人,鱼水合欢。
三谜共一底异曲同工
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喜,苏东坡与他夫妇二人开怀畅饮,这时附近传来木匠师傅辛苦劳作之声。高邮才子秦少游乃制谜高手,不由得来了兴致,吟出一谜: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秦少游的谜语一出,苏东坡便猜出谜底,但他故意装成猜不出的神态,请小妹来猜。小妹道:“兄长都猜不出来,小妹有何能耐?不过我也有一个谜语,请兄长与郎君猜猜。”小妹的谜语是:
我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苏东坡说完,三个放声大笑,异口同声说道:“三谜一底,异曲同工也!”
三谜共一底,这谜底便是:墨斗。
酒过三巡,兴致更浓,因苏东坡夫妻二人同庚,生肖属虎,恰逢这一年虎年生贵子,小妹便以虎为题出一上联赞贺:
这真是虎夫虎妻虎年生虎子。
真是无巧不成书,秦少游与小妹夫妇二人也是同庚,但是属鸡的,苏东坡立刻对出:
但愿你鸡公鸡母鸡年产鸡卵。
两诗谜一底再助秦观
一个才子,一个才女,鸾凤和鸣,新婚后秦少游与苏小妹少不了夫唱妇和。一日苏小妹对秦少游说道:“为妻今有一谜,不知郎君能否射中?”秦少游不在乎地说:“洞房花烛夜,娇妻三难新郎,尚未难倒为夫,今日休想难倒于我。”
苏小妹抿嘴一笑:郎君休夸海口,你且仔细听来:
饱吃一餐肚不饥,愣头愣脑听消息,听到许多真情话,从不出门说是非。
果不其然,秦观被除数小妹的“休夸海口”言中了,平日里才思敏捷的他竞被这一诗谜难住了,尽管搜索枯肠,一时猜不出谜底,只好求助舅兄苏东坡。
苏东坡听了秦观的叙述,捋须哈哈大笑:“高邮才子怎么就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连日常所见这物都猜不出来?”说完挥笔写下四句诗谜:
姐妹两个一般大,收拾打扮随姑嫁。擦了多少油和粉,听了多少知心话。
秦观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兄妹俩的诗谜同一谜底:枕头,连忙拱手相谢:“多亏大哥指点,再次免去小弟的门外之苦也!”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皆一代文豪,史称“三苏”;贤婿秦观后来入选翰林学士,与苏轼苏辙同官,郎舅三人三学士,历史上罕见。再加上苏小妹也是一代才女,真所谓书香门弟。他们之间吟诗作对,留下不少趣事佳话,流芳百世!
山东孔府导游词
山东孔府导游词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山东孔府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东孔府导游词1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同时也感谢您选择我作为您此次游览的向导。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导游员张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张或者张导。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面就让我怀着结识新朋友的欣喜心情,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助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山东孔府导游词2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参加“黑龙江”旅游团,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由我带领大家到山东省的西南部去游览参观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大家快来看,这里就是有名的孔林。你们看这地上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有羊?马?牛?猪?兔……哇,十二生肖全在里面呀!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墓碑吗?这是因为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埋葬了孔子祖祖孙孙共76代,旁系子孙已至78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已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我带大家去游孔庙。你们看,孔庙有九进院落,前三座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牌坊。第四进院落是一座三重檐的阁楼——奎文阁。阁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游客们,我们马上要进孔庙的第七进院落——大成殿了,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是孔庙的核心。在殿前有一名为“杏坛”的亭,据历史记载,说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你们可以拍拍照。
好,游客们,我们现在要去孔府了,先点下人数。一、二、三、四……好,到齐了,出发。我刚才好像听到某个游客问孔府是干什么的,其实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世代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就是北京故宫)的最大府第。孔府沿用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称为官衙;后寝是家族生活的场所,称为内宅。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说了这么多关于孔子的庙府,也应该说一说孔子这个人了: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前有七百余名弟子。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各位游客,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凝聚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极具建筑艺术之美,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们不仅是名闻天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在这里生长着一万七千余株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三孔”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宝贵素材。
游客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会,感谢你们支持我们“黑龙江”旅游团,希望你们下次再随我们的“黑龙江”旅游团玩,谢谢,再见。
山东孔府导游词3寝殿的建筑年代与大成殿同。周围石柱上的雕刻图案是凤凰牡丹。
东西两庑
大成殿两侧是东西两庑。始建于唐代,二十余间,明代成化年间扩建到一百间,其中包括两头的角门。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毁于雷火,现存为清雍正时期的建筑。庑88间,连廊带门整整100间,每庑全长163米,两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玉虹楼法帖
东西两庑北部现陈列玉虹楼法帖。玉虹楼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孔继涑整理刻成的。孔继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体实,一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是当时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的女婿。求学于张照,一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名重当时,与梁同书齐名,并称南梁北孔。玉虹楼是他的书房号,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称为“玉虹楼法帖”。玉虹楼石刻共584块,拓印装裱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整个玉虹楼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继涑独家刻成,是我国珍贵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圣迹殿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山东孔府导游词4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著名的孔府。孔府,即"衍圣公府",又称圣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处理府务和居住的地方。"衍圣公"是公元1055年宋仁宗皇帝赐给孔子的第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衍圣"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这一封号现已承袭了32代,历经900多年。
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40年)封"衍圣公"后,开始扩建孔府,经过历代重修,达到现有规模。现在的孔府占地面积240亩,有楼堂、厅、阁463间,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大家知道,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建筑也分有严格的等级。平常老百姓建造住宅只能建一个庭院;有官职的人家只能建三进院落;经过帝王特许,官位高的人方可建三路布局,五进或七进院落;只有帝王才能享有"九、五之尊"这一建筑的最高等级。而孔府的建筑达到了与皇家建筑同样的等级,可见孔府的地位之高了,孔府成为了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封建官僚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的三路布局分为: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建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中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后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等,最后为孔府花园。前为官署,后为住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住宅合为一体的建筑格局。各位团友,我们就从中路开始游览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孔府的第一道门,明代中叶时建的。门前有一对雌雄石狮,前后有上马石、下马石。大门上方是挂着蓝底金字的竖匾,上书"圣府"二字。大门两侧有对联一幅,人称"天下第一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大家仔细看一下对联,发现什么问题了?对了,在这两联中分别有一个形式错字,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叫富字没头,永远富贵;下联中的"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对联的意思是赞颂孔府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与老天共长久,可谓寓意不凡。大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东房是孔府专司办案,催粮要租,投递公文之处,人役最多时达224名;西房又称赍奏厅,专司京差事务。平时相当六品以下官员来孔府,在此等候会见,不经允许不准进入二门。
孔府的第二道大门与第一道门隔庭相对,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圣人之门"四字由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所书。进二门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屏门,此门周围不接院墙,四根圆柱承托着彩绘艳丽的屋顶,有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因而称"垂花门"。门上是明皇帝朱厚?三亲颁的"恩赐重光"匾,也称"重光门"。这种门坊建筑是一般官宦人家所不许的,只有列士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这种形式的建筑,全国也只有一个。这个门平时不开,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进行重大祭孔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徐徐开启,所以又叫"仪门"。这个门也不是一般人能走的,过去只有帝王才能通过,整日闭塞,所以还叫"塞门"。仪门两侧的房屋,是仿照皇宫六院的建制而设的,它们是:管勾厅,专管租税、钱粮收交;百户厅,专管服役、杂户;典籍厅,专管礼仪典章、御赐书籍;司乐厅,专管乐学、乐生、舞生及乐器;知印厅,专管印信、公文;掌书厅,专管文书、档案。各厅官位为六品、七品,管理孔府一切事项。
大堂是当年"衍圣公"接诏书和审理案件的地方,室内布置森严,文房四宝、印章令箭、更鼓、云牌、龙旗、官衔木等,完全是一派公堂气魄。在大堂通二堂的过廊里,有一条古拙的大红漆凳,被称为"阁老凳"。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的夫人是明朝大权臣严嵩的孙女,后来严嵩被弹劾,将要治罪时,来孔府请衍圣公出面为他求情。当他来到启事厅烦代为通报转达来意时,启事厅的长官竟不让他进入室内,只让他坐在通廊的长板凳上,这时的严嵩既无权,有无势,只好屈尊在那里等候。结果,衍圣公不敢与他见面,严嵩只好怏怏而回。因而,人们称此凳为"阁老凳"。
二堂,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吏和代皇帝考试礼生、乐生、童生的厅堂。三堂,又称退厅,是衍圣公私设的公堂,即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场所。从大门至三堂,布局层层递进,显示了天下第一家的"圣威"。
在三堂之后,我们来到了孔府的内宅院。内宅门是官衙和内宅的界线,也是进入孔府住宅院落的唯一门户。此门从来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严禁入内。门两旁有皇帝特赐的虎尾棍、燕翅镗、金顶玉棍等各种兵器,如有不尊禁令擅自入内者,严惩不怠,"打死勿论",故此门也叫"内宅禁门"。内宅门西边的水槽叫石流,过去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能把水倒入石流,淌入内宅。内宅门的墙壁上画着一个状似麒麟的怪兽,传说是天界里的神兽,生性贪婪,名叫"贪"。它的本性与它的名字相符,虽然周围宝物齐全,但仍张开血盆大口,还想要去吃太阳。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看一看这幅画,告诫自己和子孙要廉洁奉公,不可贪得无厌。
孔府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就叫前上房,它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建筑,是衍圣公接待亲友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东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桌上有同治皇帝圣旨原件,中间桌上摆有满汉全席餐具。据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帐册记载,八月二十四日公爵夫人毕氏过生日,摆宴席464桌,一桌宴席用餐具404件,上菜196道,计用银两138。7万文。其豪华的生活可见一斑。
从前上房走过来,就是前、后堂楼了。前堂楼是一座七间二层楼阁,外表富丽堂皇,室内陈设豪华,有珍奇书画墨宝、古玩衣冠等。里套间是孔子后代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西间是孔令贻另一夫人王氏的卧室,这是孔德成的生母,她原来是孔府的丫环,后被纳妾,生下孔德成。至今她的照片悬挂在墙上。西套间是孔令贻另一夫人丰氏的卧室。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七间台楼,这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处。他和孙琪芳结婚时的新房就在这里,堂内陈列着当年结婚的用品和友人赠送的礼品和字画。东间是孔德成及其夫人孙琪芳的卧室,墙上挂有孔德成夫妇及其女儿的合影照片。
大家现在来到的是孔府的后花园,也叫"铁山园",是孔府的最后一道院子。它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由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孙衍圣公孔闻韶的亲家李东阳设计监造。是仿御花园建造的。大家一定感到奇怪,园内并没有铁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传说,之所以叫"铁山园",是因为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重修孔府花园时,恰巧有人送来几块铁陨石,孔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降神石",就用来装饰园景,并取名为"铁山园"。整个花园占地五十余亩,园内有各种奇花异草、古树名石,如"五柏抱槐",是一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树,它一株五干,夹抱国槐,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柏树寿命较长,年岁久了,五杈中间朽烂成洞,洞中积土,恰有槐树籽落入日后便长成了槐树。这株造型奇特的古树成了园内的一处奇景。大家不妨仔细看一下。
游览完后花园,孔府之游也就接近尾声了,相信大家对"天下第一家"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吧!
;